抚州磊疗文化有限公司

上海汽車朱軍:上汽新能源汽車業務進展情況介紹
發布時間:2018-01-21 11:28:00

主題峰會1-朱軍-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3).jpg

圖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朱軍作主題演講


  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直播專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


  2018年1月21日,以“把握全球變革趨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進入第二天的會議議程。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朱軍在上午的“定義未來引領變革”峰會上作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主要介紹下上汽從2008年開始做新能源汽車,到今天做了一些什么,我們對當下形勢的一些看法,以及面向2020我們接下來要做哪些事情。


  這張圖剛才徐主任秀了一個2012年到今天國家整體的新能源銷售的情況,從2013年E50開始投放市場,到今天2017年,我們銷售了4.4萬輛新能源汽車,這是我們上汽乘用車榮威品牌??偟那闆r,跟國家總體發展情況差不多,但是剛才徐主任說的那個銷售的價格,可能因為2016年我們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電動汽車,E50跟E550都已經不賣了,我們現在在市場上銷售的主要車型是ERX5,PHEV等等,這些車最低售價應該是在十六七萬元。


  看一下我們的技術,從2008年我們開始內部討論搞新能源汽車,當時討論我們決定要搞什么?第一個要搞技術,2009年1月份我們捷能公司成立,專注于三電技術,現在三電技術上大概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閉環、體系化“三電”開發能力,集成開發控制,現在在市面上賣的車軟件,電機、電池、整車控制的軟件,都是我們自主開發的。捷能現在接近500個工程師,有300多個軟件人員是在各個CoC里面。負責電機系統、驅動系統、電池系統的部門,軟件人員是他們最主要的人員,但是把它完全分開是做不成的。


  開發體系化基本上也達到一定程度,我們現在軟件的可靠性程度是二級,跟豐田、GM是處在同一個級別水平,功能安全的水平。從流程化體系來看,我們已經達到具備開發ASIL-D功能安全開發等級的軟件開發隊伍,但是硬件上面我們正在補這個短板。


  另外一個是產業鏈,可能上汽講的不是很多,但上汽的傳統零部件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在新能源零部件產業鏈上,以捷能為中心開發技術平臺,跟我們的供應商提出一些要求,當然供應商也有一些他原來的技術。我們會在零部件層面,在“三電”方面做布局,簡單一點,電控這個領域硬件沒有多少,可以拿一個發動機或變速器控制器做就可以了,但是電池、電驅這塊有大量的工作,尤其是電池方面,大家知道,我們跟CATL成立了時代上汽,專做電芯模組。


  電驅動這塊,有華域電動做電機,聯合電子在做逆變器,最近剛剛成立的上汽英飛凌做IGBT的封裝,還有華域麥格納做電軸,這些企業是上汽產業鏈里面向整個行業的,上汽的業務在他們的比重可能不到40%,還是為整個行業服務的,同樣新能源也是。當然他們需要一些行業對他們的輸入,像我們在上汽是技術有一些輸入,但知識產權是他的。


  到右邊是我們的集成,我們的電池管理系統、電池開發、驅動系統設計好了,集成開發出來了,交到我們的產業鏈體系里面去制造,這個包括捷新動力,是做電池的,我們上汽到今天累計10萬輛車配套得電池包都是從捷新動力出來的。除了早期的電池包是A123的電池技術,后面的都是我們自主的,沒有一例用戶抱怨衰減要換電池的,只有一些是交通事故造成的電池損壞,還有個別一些零部件的可靠性有問題,換了一些東西。


  我們剛剛成立的上汽時代電池系統公司,技術來源是我們,所以我們占51%股份,也是做電池系統的,主要是滿足上汽的需求,因為知識產權是全部上汽的,如果有企業也需要用到這些,我們也是可以商討的。


  電驅動現在比較多,我們在上汽有GKN、華域、華域電動,還有聯合電子,他們都在進入電軸這個業務,所以在這個里面我們100%控股的上汽齒,我們正在開發的包括EDU都是在這里制造。


  整車的電動化開發,凡是跟動力系統有關的,都是由捷能跟整車的底盤工程師、車身工程師一起合作。


  這大概是我們開發跟制造的產業鏈的情況。


  第二個,講講我們對當前情況的看法。一個,我們認為“四化”的融合發展,剛才董總也講,一定要網聯化、智能化,我覺得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融合過程,上汽提出了新“四化”,電動化是一切的基礎,網聯化是一個條件跟手段,智能化是一個發展的目標,共享化可能是跟用戶市場的情況變化導致的一個過程。


  政策動向,我們也認為當下的新能源市場的銷售可能更多的是由剛才徐主任說的三個因素引起的,但是因素也有一些變化。今年可以看到補貼技術門檻在提升,但這個門檻昨天也有很多重量級的專家提出來能量密度提升是不是最主要的東西,實際上我們用戶的痛點是續駛里程不夠長,解決方案不一定完全就是能量密度的提升。這個是一個門檻的提升。第二個就是補貼在退坡,昨天苗部長也說2020年以后一定會退出。現在在開發的那些企業你們要想想,你們原來有沒有把政府的補貼算在BC里面,如果拿掉的話再來看能不能做正,這是很大的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雙積分政策的實施,雙積分也有很多的討論,可能這個雙積分有很多專家說是要把它分開,如果分開的話可能是另外一個結局,傳統車的大車都不能做了。按現行來看我們算積分是綽綽有余,但是整體國家油耗的平均水平這幾年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去了。


  另外,不限行。有些大城市新能源車不限行,可以拿牌照。這是一個我們認為是上海、北京的主體驅動力量,但是我覺得這也不見得是不好的事情,我們倒是希望在這點上建議國家能夠更多的城市鼓勵用新能源汽車,通過限行的措施來有一些改變。我們做這行的當然希望用戶買我們的車,實際很多用戶真的買上你的車、用上了以后,用了一段時間他們都跟我說,雖然有一點小抱怨,但是下一輛車還是要買,因為它給消費者不一樣的體驗,這個體驗很多還是積極正面的。


  還有一個趨勢,剛才這個觀點是一致的,第一個,是國際的巨頭開始轉型了,他們現在有些方面做的比我們還要激進、還要積極,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認知。第二個,我們還有很多新進的企業,我看到下面有很多面孔都是想進入這個領域的,這個領域真的是不容易,這個我覺得是當下的一個情況。


  還有一個就是消費者,比如說在北京我們賣ERX5,實際上內部我是反對這個的,因為是SUV,風阻系數比較高,如果在冬天這個情況出現的話,續駛里程的體驗不那么好的,但是我們的市場部門說用戶喜歡SUV你就做SUV吧,我們現在有這個,當然接下來是我們要思考的。市場的細分越來越明顯,現在有HEV、PHEV、EV,SUV、跑車、MPV等,有很多,接下來會更細分,我們要做好準備。消費者會慢慢越來越認識電動汽車,除了追求車能跑多遠、一腳油門下去加速多快以外,他們還會關注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便利性等等這些因素。我們前兩天在柳州中汽中心組織的論壇我也去講了,我希望我們評價這輛車好與不好的維度應該更多一些。


  面向2020我們想做些什么事情?第一個小目標,2018年先做好,不放目標也不行,放目標領導也沒批準,我說我要出去講沒有具體數字也不太好講,所以我們先挑戰吧。自己挑戰一個目標,我們想2017年、2018年能夠賣10萬輛新能源汽車,這里面除了我們現在幾款在銷售的主力車型以外,我們今年上半年就有前面兩款車推向市場,下半年推出第三輛,這些車我認為還是考慮了市場的一些政策的因素、消費者的需求以及我們的一些能力做出來的,其中光之翼是一個城市運動型的越野車,還有一個創新的技術在上面,是用雙電機換檔后驅,用很小的功率需求實現更好的加速性能,這是我認為比較有亮點的技術。


  電驅上,我們會在電軸化、在PHEV的低成本化上面繼續加大研發,我們的目標是成本要減掉一半、性能要繼續提升,這個需要大量的創新工作在里面。


  電池上面,一方面,要把現在十幾種電池的規格降成只有三個規格,當中會有一些平臺化的調整,就是說60度電的電池65—55之間都是一個電池平臺,可能有兩三個EV平臺、有一個PHEV平臺、一個HEV平臺,這是集成化的方式。另外,技術上面,把主動均衡、智能熱管理、遠程刷新等等這些全部都上去,這樣形成我們面向2020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一個是有便宜的電池、也有貴的電池,支持600公里續駛里程,又要支持60萬公里的壽命,我們今天看看不可能,但是很多主流的OEM都在做這些事情,我們不做的話三年以后我們就喝西北風去了,所以這個事情雖然很艱苦但是還是要做。


  控制上面,為了配合智能化的需求,必須要“三電”合一,要做整車控制器、域控制器,將來會把底盤控制、“三電”控制放進來,這個工作也是很巨大的,我們正在做。


  我們還有一個面向2020以后的E架構,在這些工作努力出現以后我們的E架構會在這個基礎上誕生,光之翼是E架構的雛形,是學習E架構該怎么做,加上大眾和通用的案例我們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案。這個上面大家可以期待的,我們兩年前出的技術,都會在車型上面、在電動化上面實現。


  這些是我個人十多年的體會,事情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謝謝大家!


 ?。ǜ鶕l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稿件來源: 電池中國網
相關閱讀:
發布
驗證碼: